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典型病例

氟康唑致尖端扭转型室速一例

2013年11月05日 16:46:03

主诉:患者女性,81岁,因慢性咳嗽、咳痰伴喘憋5年,加重伴发热1周,于2009年1月12日入院。

入院前,患者曾行抗炎治疗,体温未下降,仍伴喘息。患者既往患高血压病和腔隙性脑梗死,1年前曾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平素服用茶碱缓释片,心率55~70次/分。

体检:体温37.7℃,血压140/70mmHg,神清、精神弱,球结膜水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音,余无异常。心电图示:二度Ⅱ型AVB,Q-T间期0.41s。

诊断: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二度Ⅱ型AVB。

入院后经常规治疗5天,患者肺部喘鸣音仍明显,多次痰培养结果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氟康唑注射液200mg,1次/天,抗真菌治疗。

在静脉滴注10分钟时,患者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早,血压180/70mmHg,血氧饱和度95%,尿量约800ml,血钾3.0mmol/L,速予利多卡因50mg静推,15%氯化钾10ml静滴及口服补钾。

10分钟后,患者突发阿-斯综合征,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继而出现室颤。在迅速给予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后,患者心律恢复为二度AVB。

30分钟后,患者再次发生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显示室颤,予相应处理后心电图恢复。

次日8时,复查血钾结果为3.7mmol/L。10时,再次静滴氟康唑注射液,5分钟后再次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继而出现心室颤动,神志不清。立即停用氟康唑注射液,急予非同步单项波360J电除颤后心律恢复。

考虑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与氟康唑注射液有关,遂停用氟康唑注射液,改为静脉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200mg抗真菌治疗。此后,患者未再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讨 论

患者因多次痰培养结果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静脉滴注氟康唑注射液。在给药后,患者发生频发室性早搏、尖端扭转型室速,继而出现室颤。次日,再次输注氟康唑注射液后,复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在停用氟康唑,改用伊曲康唑注射液后,未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提示患者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与氟康唑注射液有关。

氟康唑注射液是一种新型合成氟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国内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氟康唑具有价格低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抗真菌治疗的一线药物。

氟康唑注射液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及室颤的可能机制为:①三唑类药物对细胞色素P4503A4和2C9代谢途径具有抑制作用,导致相关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②氟康唑可造成低血钾,导致QT间期延长或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但氟康唑引起的QT间期延长与剂量无关。

老年、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心动过缓、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者,以及有潜在室速或室颤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和电解质失衡患者)在应用氟康唑注射液时,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较大。

在临床应用氟康唑时,应避免同时应用其他可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阿司咪唑、胺碘酮、西沙必利、特非那定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我国已经上市20余年,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与国外的报告相似。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