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国营
  • 综合医院
  • 三级甲等
  • 022-60362255(总机)
  •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154号
详细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天津市医学中心。医院现设有34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和7个临床研究所(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临床部、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天津呼吸疾病研究所)。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为一级博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泌尿外科(与二院共建))、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6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胸心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与核医学)。

历史(一)

在曲折的发展中,总医院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在天津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由于当时政府当局在重庆、南京、广州、兰州已有四所中央医院,唯华北地区缺中央医院,决定在天津以接收的位于鞍山道123号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作为基础,筹建天津中央医院。门诊部设在鞍山道132号,为一座三层小楼房,光线阴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主要是由抗战南迁的一部分原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学院和欧美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应邀来津组成,并带来了部分设备,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l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容住院病人,根据卫生署转呈准行政院,医院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

中央医院从建院始,就把招聘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放在重要地位,把医疗和教学作为医院的办院宗旨。由于医疗、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央医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规模也逐步扩大,截止1949年1月天津解放前,职工总人数达到451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4人,年门诊量为98,722人,住院人数为4,356人次,平均日门诊量200~300人次,成为当时华北地区颇有名气的医院。

历史(二)

1984年1月,经天津市教卫委和医学院批准,医院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了院长负责制,职能科室实行岗位责任制,临床科室实行了岗位技术综合评价责任制,医技科室实行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勤科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了初期的核算分配管理系统,经过改革,医院扩大了服务、提高了医疗质量,从1984年至1987年门诊量均超过了100万人次,急诊量每年高达23万人次,居全国之首。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医院建成了12,100平方米的八层住院部大楼,投资871万元。同年,医院又被国务院列为“七五”期间建设的全国十八所重点医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具体实施,经过三年紧张的施工,1989年9月30日建筑面积25,707平方米、总投资2,360万元的十四层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鼓起了风帆,在《讲话》的指引下,医院党委进一步明确了的方向,提出了“医院发展、社会受益、职工富裕”的改革思路,结合医院实际,重点进行了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积极性。从1992年12月开始,医院创“三甲”工作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 1993年7月15日经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总医院为天津市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1998年医院晋升为副局级单位,并以较高分数通过了全国“百佳医院”的评审,医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5月市委教卫工委和医科大学党委对医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对医院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提出了“振奋精神、整顿秩序、严肃纪律、改善服务”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调整了三分之二的科室主任,把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推上领导岗位,强化层次化管理,推行科主任负责制,将权力充分下放给科室,形成高效能的管理系统,调动了科室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初见成效。1998年7月28日医院召开了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健全了医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医院管理与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职工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医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999年5月18日医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为主动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医院加大了管理力度和布局调整,提出了“新大楼、新机制、新管理、新气象”的口号,对原有病区和部分科室进行了调整。门诊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0,775人次,全年总收入增长了30%,病床数由913张增加到1003张,病床使用率由原来的89.8%增至98.7%。

现在的总医院(三)

2004年我院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总体要求,将医学中心工程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至高点,在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医学中心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立项申请以及三期工程建设用地的控规,为实现医学中心整体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医院深刻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医学中心建设为基础,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十年发展规划”,10年内将医院建设成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医院和国内一流、亚洲先进的医学中心。2005年5月29日,医学中心扩建一期工程——外科大楼竣工启用,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层高16层,设病床724张。中心设有手术室面积为5,000平方米, 14间层流净化达到万级的手术间和2间达到百级的手术间,各层均有重症监护室,可为病人提供国内一流的手术室设施及装备。外科大楼设有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骨科、肿瘤科、妇科、产科、儿科及干部保健部、急救中心、先进的外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SICU)、及目前国内先进的500平方米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楼顶设有现代化的停机坪,以备远程急救病人使用。外科大楼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有屋顶花园、银行、花店、商务服务中心等,并在每3层楼之间设置一处共享空间,为患者提供优雅、舒适、方便、高质的医疗环境和服务。在外科大楼开业之际,《天津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亚洲医学航母津城起航”的稿件,详细介绍了我院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和医学中心建设,图文并茂,在全市医疗系统中引起较大反响。12月6日,外科大楼与主楼过街天桥工程竣工通行,天桥横跨鞍山道,全长180米,高9米,宽6米,既缓解了医院门口鞍山道上的交通压力,又保证了东西院的人流通行安全,为医患开通了绿色通道。

随着外科大楼的全面正式启用,医院对科室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根据各科情况重新编订了病床数量,2006年将全院病床数由原来的1043张,扩充到1600张,同时对门诊就医流程进行了调整,并对主楼住院病房进行了装修,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缓解了患者住院难、看病难的供需矛盾。2005年医院以外科大楼启用为契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的不断发展,全院医疗业务指标均显著提高,门急诊量较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0.4%和18.9%,手术例数增长了8.9%,医院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了辉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医疗工作

1993年6月21~24日,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组织了34名各方专家,分7个专业组,对我院进行了三级医院的试评工作。试评工作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围绕基础质量、医德医风、科学管理三个重点。最终我院按千分制得分为960.20分。7月15日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我院成为天津市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三甲达标后,1997年又开始了创“百佳医院”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关键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会诊制度、出院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及术前谈话制度、首诊负责制、医疗差错监控及处理制度,同时开展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满意率、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为主题的活动,在1998年全国评审中,我院一举通过评审,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光荣称号,使我院在全国、全市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以院长质量查房为龙头的医疗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

建院初期,形成了国内多个专业专家团队,医院科室设置较全,初步具备目前重点专科的基础。在国内较早开展开颅手术,并在本市和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巴甫洛夫学说,学习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较早开展国内角膜移植,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六十年代开展内分泌临床工作,开始研究钙磷代谢。为国内内分泌专业及开展临床工作较早的医院。七十年代开展起搏器及锂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功。在本市第一家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和治疗。八十年代泌尿外科开展肾移植手术九十例。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如皮肤科治疗,各科均设有中西医结合门诊。

九十年代以来,医院各专业全面发展,确定了我院在天津市的医学中心地位: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通外科开展了肝脏和小肠移植,并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水平中居全国领先;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护理工作

随着六十年来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教、研等各项工作也得到极大发展。

建院初期,护理队伍仅为50余人。1949年解放后,随着医院病床数的增加,护理队伍逐步扩大到130余人。虽然文革中护理队伍遭到破坏,但经过1972年后陈路得副院长的大力恢复与建设,护士在数量上增加到276人,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及壮大,截止2005年全院共有护理人员902人,科护士长9人,护士长58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9人,取得硕士学位3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7.2%,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4.97%以上,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活跃在临床一线。在管理机制方面,护理部于1979年在天津市率先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制,并逐步推广和完善。在1998年出台护士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自2000年开始经过多次实践,在全市率先创建了护士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模式。2001年实行新职工三年轮转制,2002年实行护士长岗位竞聘,实现护理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建院初期的护士督导为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后于1972年又重行崛起,恢复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重新制定出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加强各项护理质量管理。发展到今日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修缮,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其中重点是护理质量目标策划;为护理服务提供过程控制;在护理工作各项环节中完成测量、分析和改进,及时采取预防、纠正措施,保证护理安全及终末质量,做到持续改进。同时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并于2005年7月份实行《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护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及个人,为临床护理质量保驾护航。

医院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从1946年创建,六十年来得到逐步健全。尤其在1993年的医院等级评审、2003年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贯标和2005年医院管理年及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具体要求的贯彻,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护理程序文件、护理作业文件公共册、护理作业文件专科册、护理作业文件补充册。

在医院基础设施扩建过程中,南楼、主楼、新门诊大楼、外科中心相继竣工启用。护理部对护理单元进行了物品的规划、配备和区域的布局设计,达到设施标准化、规范化。

四、教学工作

建院初期天津中央医院的医疗水平属国内一流。由于技术实力雄厚,全国10余所医学院校纷纷派来学生实习,如私立辽宁医学院、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国立山西医学院、河北省立医学院、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同德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等。实习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还有药学、护理、麻醉等专业实习,实习学生总数可达70人。另外,根据政府卫生部办院宗旨要求各中央医院为地方医院训练临床人员,天津市总医院(中央医院)负责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热河、察哈尔、绥远七省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地方医院的专业人员培训,列入计划的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进修班每期一年,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和要求。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第一期全国神经科进修班。1956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后,总医院为基础医学教研室输送了一批讲师和教授。被国外著名学者称为“中国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著名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首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兼总医院院长;赵以成教授为我国杰出的神经外科创始人;总医院脑系科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影像医学是神经放射学的发祥地;我国实施第一例开颅手术的是赵以成教授;第一批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是张天惠教授;我国首次创用脊柱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类驼背畸形的第一人是刘润田教授,第一本《头颅CT诊断学》问世的作者是吴恩惠教授;出版第一本《皮肤病学》的作者是朱德生教授;打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第一页的是吴咸中教授;进入地甲肿防治领域第一人是朱宪彝教授;总医院在内科内分泌与代谢、腹部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脑系科及耳鼻喉科等专科技术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70年代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举办内分泌、影像医学、神经病学部办班108期。培养学员3000余名。随着医学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医院配合医学院开办了继协和医院之后第二家医学系八年制,培养了八届近160名学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本科护理系,以后相继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医学系及麻醉专业和儿科专业。

医院有教师74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7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50.2%,教师中博士学位、硕士学位453人,占教师总数60.8%,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185人,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4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460人。

医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可容约500余名学生上理论课,有电教室、多媒体演播制作室、技能训练室、示教室近30余间,还有16个教研室、教学办公室、资料室、印刷室等。

五、医院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51年按照天津市卫生局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加强和改进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制。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医院废止了“文革”中形成的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了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科主任负责的新领导体制,明确科室职责,逐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医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并经过几年的深入与发展,逐步将管理模式向更高的标准推进,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8年以后,根据市委教卫工委决定,医院实行了党委保证监督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2002年5月,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启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将ISO9001:2000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指南》对全院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讲解,编订了我院《管理公共册》、《护理公共册》、《护理专科册》、《临床公共册》等全部医技科室和职能处室作业文件。为更好地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在加强院长质量查房工作的同时,医院还按照“三级PDCA循环” (PDCA循环即“戴明环”,P-Plan D-Do C-Check A-Action)标准,增加了职能处室预查房工作,使医院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此项工作在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

医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院初期,一批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院和欧美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如:朱宪彝、赵以成、吴英恺、俞霭峰、虞颂庭、王忠诚、张天惠、张成大、郭仓、王世勋、杨济、步丰驹、袁佳琴、梁华堂等汇集我院。

六十年代人员培养的主要模式:送学校脱产学习、送有关兄弟单位进修、在实际工作中培养。

“九五”期间:医院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百万元青年人才培养基金实施方案》,同时启动了该项培养工程,在此期间,医院不断加强人才工作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院人才队伍显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化。二是学科队伍整体趋向高学历化。三是中青年技术骨干已成为医院医、教、研工作的主力军。

“十五”期间,根据医科大学建设的总体发展和 “211” 工程的建设目标,紧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以培养重点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梯队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遴选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有专业技术专长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年龄、知识、职称结构合理,医、教、研综合实力强,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2002年底,医院出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选拔实施办法》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选拔实施办法》。

“九五” “十五”期间,医院先后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131人才工程、卫生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新世纪人才选拔。并于2003年、2005年、2006年选拔出三批院级新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目前,医院有天津市“131”人才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19人,医科大学青年技术骨干32人,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5人,院级新世纪人才31人,院级青年技术骨干25人。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天津市荣誉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授衔专家7人。

2003年、2005年我院均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三)设备管理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自筹资金,引进一流设备,服务于我院科、教、研及临床,造福百姓。从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贵重精密医疗仪器设备CT机,到90年代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引进的数字胃肠机、各种X光机。利用银行贷款引进的MRI设备。利用以色列贷款引进的ECT设备。以及CT、LA、X刀、CR、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等。医院注重进行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合理使用大型检查设备,阳性诊断率高。同时医院制定设备折旧、收入还款制度,提高了设备投资效益。利用先进的设备使我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发表论文数千篇,解决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进入21世纪利用以色列政府贷款引进PET—CT设备,其主要用于早期肿瘤诊断及转移瘤的诊断。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为我院医、教、研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医院拥有万元以上先进医疗设备近2301台套,设备注册资金超过4亿元。

(四)后勤管理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了后勤管理的职能,既要保证全院的水、电、气、制冷、供暖、通讯、物资供应、洗涤及日常维修的正常运转,全心全意为医、教、研服务、为职工服务。2003年我院开始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通过几次内审后勤处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各项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80余个,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确后勤服务质量目标是主动、及时为全院各临床科室服务,基本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不发生两漏(漏水、漏电),做到两满意(职工、患者满意)。

医院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及医院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针对后勤工种多、技术性强、摊子大、范围广的特点和职工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偏低的情况。后勤领导班子从管理上注重全员教育,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教育,狠抓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技术培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承诺服务,以辛苦我一人,方便第一线的敬业爱岗精神,积极主动的为临床一线服务,下收下送,维修上门已经坚持多年。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医院等级评审对后勤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监督”的工作机制,使职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形成统一的模式,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后勤服务保障为医院整体工作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