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AF)与心肌梗死(MI)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且这一相关性在女性和黑人人群中尤为显著。结果显示,随访6.9年(中位时间4.5年)后,共发生648次MI事件。在校正了社会人口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区、教育背景、收入)后,房颤增加MI风险近1倍[风险比(HR)=1.96],在校正了其他相关因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吸烟状态、收缩压、降压药、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及他汀、卒中和血管病史、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肌酐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后,房颤与MI的相关性仍显著(HR=1.70)。
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房颤增加MI的风险(HR=2.16)高于男性(HR=1.39,P=0.03),黑人(HR=2.53)高于白人(HR=1.26,P=0.02)。与CHADS2评分<1(HR=1.40)的房颤患者比较,评分>1者发生MI的风险更高(HR=1.95)。≥75岁与<75岁者房颤与MI风险的相关性无显著差异(P=0.44)。
同期述评:
卒中一直被认为是房颤最相关的临床结果。但近来的研究显示房颤与慢性肾脏病互为相关。已被证实冠心病、MI可增加房颤风险,本研究显示房颤可致MI风险增加。这些资料增加了对房颤和其他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
该研究样本量大,人群特征分明,对MI的判定恰当且严格,并且在校正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经3次多因素分析,主要的结果仍保持一致。
该研究也有局限性。尽管对基线时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应用做了校正,但缺乏对抗凝有效性的纵向评估,实际上可能导致对房颤与MI关系的低估。此外,房颤的确认依靠参加者根据医生之前的诊断自我报告,或基线时心电图的发现。因房颤可无症状或临床隐匿,有可能降低房颤的识别率。
研究者认为房颤介导的炎症可导致易感患者的冠脉斑块破裂,也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存在炎症状态。但在校正了CRP后房颤致MI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弱化,提示需要考虑其他机制。
左心耳的血栓会造成脑栓塞,也有可能造成冠脉栓塞。该研究显示美国黑人和女性房颤患者MI风险增加更明显,既往研究证明这些人群卒中风险也是增加的。研究者引用了一项MI患者的尸检研究,几乎1/4的归因于冠脉栓塞的MI发生于已知有房颤的患者,考虑到临床上常有遗漏识别的房颤,此数据也可能被低估。
笔者对所有报告MI的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随机对照应用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或安慰剂,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做了荟萃分析,发现华法林降低MI的风险达25%。这也支持心房来源的血栓栓塞在房颤相关的MI中很重要。因为通常认为华法林对血液淤滞所致血栓更有效。
但这还不足以改变我们的房颤治疗策略。本研究仅在CHADS2评分>1的房颤患者中观察到MI发生率的增高,因此并未增加房颤抗凝治疗的新人群。
简而言之,房颤和其他疾病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