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各界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高血压防治必须从儿童抓起,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是防治儿童高血压的基础,更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根本。
现状: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已浮出水面
欧美等国家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的根本起因在儿童时期,血脂异常、肥胖等高危因素在欧美儿童及青少年极为普遍,已成为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
我国北京市曾在2003年针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情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表明,在北京7个区县接受检查的2万名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每100名孩子中约9名有高血压,10名孩子有血脂异常。上海市针对11~17岁青少年的调查也显示, 高血压患病率为10%,肥胖和超重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近半数儿童高血压转变为成人高血压,儿童血压正常人群中发展为成人高血压的比例仅不到10%。这些数据触目惊心,并呈逐年持续上升趋势。
鉴于此,美国已于1996年率先发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防治指南”,并于2004年更新。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和高血压学会也于2009年共同制定并发布了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治指南。
我国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关于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部分也首次提到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问题,表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方面在医学专业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迄今为止,还并未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儿童保健、预防、营养学工作者,儿科、内分泌科及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足够重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高脂血症、高血压的知晓度,达到从小娃娃开始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特点:常见高血压类型迥异
儿童多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
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较明显,可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部分患儿同时具有相应原发疾病的表现,但均无特异性。如小婴儿可以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多汗、易惊、生长发育迟缓等,较大儿童可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惊厥等高血压危象的表现。
最常见的原发病是慢性肾脏病及先天性肾血管发育异常,其次有主动脉缩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及药物因素等。
青少年多发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发展缓慢,血压呈轻、中度升高,通常为亚临床表现,往往通过体检方能发现,容易漏诊。这部分儿童的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有纯合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Ⅰ型糖尿病家族史,有慢性肾脏疾病、川崎病、慢性炎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史,心脏移植及恶性疾病生存者,这部分人群易发生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增加,需要早期、密切监测血脂和血压。
诊断:分级标准明确 切记合理选用袖带
不同年龄、性别、体重及种族的儿童血压标准不一,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血压为其所在年龄、性别的第90~95百分位或血压≥120/80 mmHg诊断为正常高值血压,≥第95百分位为高血压,≥第99百分位为严重高血压。目前,可依据2010年我国11余万儿童青少年血压调查数据研制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进行诊断。
选择合适袖带对于准确测量儿童血压至关重要。测量时应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尽量坐位测量右上肢血压,保证右上肢得到支撑,肘部与心脏平齐。每名对象需经过≥3次以及不同时间测量的血压水平≥第95百分位方可诊断为高血压。随后要进行高血压程度分级, 第95~ 99 百分位+5 mm Hg为一级高血压;≥第99 百分位+5 mm Hg 为二级高血压。因恐惧、紧张、不配合等因素,儿童“白大衣高血压”现象较为常见,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予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