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病的老年人,如何在积极治疗和保守治疗中选取最优化的治疗措施?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
老年心脏病患者,常常病情较重、症状不典型,为诊治带来困难。有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生面临的是医疗技术和医德的双重考验,更多时候需要患者、家属信任和配合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
以这样一位患者为例:5年前,80岁的老先生因为“间断胸痛一年半,喘憋一年,加重一个月”住进了我们病房。此前,他心脏有杂音50余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曾因呼吸衰竭上过呼吸机,还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多年,持续心房颤动1年半。
入院时老爷子一般情况很差,瘦得皮包骨,呼吸困难,只能在床上坐着,不能躺平睡觉,连吃饭、上厕所的力气都没有。
检查发现老人家心脏冠状动脉的三支血管都有严重病变,存在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心功能很差,还有肺部感染、肾动脉狭窄……在药物治疗使病情初步稳定后,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才有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治疗方案应首选心外科搭桥加换瓣手术;其次为介入治疗,也就是用支架解决患者部分血管病变问题。
考虑到老人的病情和体质,手术的风险都很大,而不手术患者会随时死亡。对心脏外科医生来说,外科手术成功的把握有50%,而支架手术,除了经济上的负担还要冒手术台上患者死亡的风险。
在几经商谈之后,家属坚持选择支架手术,多次表示愿意和大夫共同承担医疗的风险,很诚恳地鼓励大夫不要有太大压力,只要努力了,即使失败也不会责怪大夫。这种家属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份信任。
我们决定应首先治好他的肾脏血管,肾功能好了,才能把造影剂排出去,后续心脏血管的治疗才能继续。第一次手术用了尽可能少的造影剂,在严重狭窄的肾动脉放置了支架,也成功开通了一支闭塞的冠状动脉。
老人休息两周后,我们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另一支冠状动脉上成功放置了支架。手术后,因为冠状动脉供血好了,改善了心肌缺血,心功能也得到改善,肺部感染也容易控制了。此后,病人病情、全身营养状况明显好转。
这几年,老人头脑非常清楚,思维敏捷,保持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与手术前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可以自己来门诊取药、复查,定期住院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现在已高龄。
我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善待每位老年患者,使他们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并充分延长寿命。
医生精湛的医技加上良好的医德,再有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支持、甚至鼓励,在医患的双方共同努力下,共渡难关,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生的希望和良好的医疗方案。使老年人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享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在夕阳西下时留下最灿烂的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