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临床参考

下肢动脉硬化也应合理治疗

2013年05月21日 15:53:54

"很多人可能以为动脉硬化只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硬化了,可能引起冠心病、心梗等,或者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偏瘫等,却不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的疾患,它不仅可累及心脑血管,而且还会累及内脏和肢体动脉,其中下肢动脉硬化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依然可以带来致残、致死性后果。患者同样需要知晓的是,只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接受合理的治疗,动脉硬化并不是可怕的绝症"。这是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于4月7~8日在京举办的下肢动脉硬化高级培训班上的肺腑之言。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将围绕下肢动脉硬化缺血性疾病的血管腔内治疗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血管腔内治疗的入路选择;髂、股、腘及膝下动脉不同的病变特点及处理对策,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技巧;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围术期及长期的药物治疗方案等内容,讲解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危害及应对策略,提高并发展更多从事血管腔内治疗的医生。

据陈忠教授介绍,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愈发严重,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和就诊患者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局部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以及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坏疽等不同时期的肢体缺血表现。90%以上的下肢缺血都是由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这也是中老年人一个非常好发的疾病,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北方的寒冷地区比较明显,男性多于女性。据了解北京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有8~16%有肢体缺血症状。

资料显示:下肢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负责向下肢组织供应血和氧。如果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就会在血管壁上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并可以逐渐使血管壁增厚、内膜变粗糙,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一般来说,轻度的下肢动脉硬化不会影响血液供应,所以下肢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而中、重度的动脉硬化就往往造成相关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久而久之将出现静息痛,进而造成缺血性溃疡、坏疽等症状。如果硬化了的下肢动脉有粥样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可随血流阻塞其远端的动脉血管,造成肢体急性缺血的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将会致残或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所以陈忠教授特别提醒,男性在50岁以后,女性在绝经期后应该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此病早期没有任何表现症状,通常会被人们所忽视,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则表示血管已有明显狭窄或闭塞,必须到医院进行积极治疗,否则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轻者截肢致残,重者危及生命。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案,陈忠教授认为,早期应该首选生活方式调节和药物治疗,中晚期病人应选择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旁路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等两种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逐渐成熟,相关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据悉,血管腔内治疗包括内容很多,主要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导管溶栓等内容。传统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主要指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称球囊扩张术。它是以球囊膨胀时产生的机械扩张力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管腔内径。近年来,PTA逐渐成为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虽然下肢PTA术后再狭窄率较高,但对于存在严重静息痛或难治性溃疡的重症缺血患者,施行PTA可以明显缓解症状,为溃疡愈合争取时间。国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在60%~80%,二期通畅率超过80%,保肢率在70%左右。而且随着各种类型的支架、药涂球囊等先进耗材的临床应用,使得治疗效果得以不断提!

近年来,以微创为特点的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血管腔内治疗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及新生事物,是近十几年来蓬勃开展的一项业务,这种治疗由于它的微创性,更易于被广大患者和医生所接受,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血管外科专业人员的增多,研究手段的更新,特别是血管腔内治疗耗材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血管外科在未来一段时间必将得到举世瞩目的进展!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