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了,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月光映衬的树影,听着身边人此起彼伏的呼吸声,辗转反侧。这样失眠的日子你经历多久了?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调查发现,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超过了40%。如何找回被偷走的睡眠、踏踏实实一夜好眠,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难题。
国人失眠比例最高达半数,2002年,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2006年,京沪广等六大城市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57%。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高于发达国家。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并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和睡眠医学最新成果”中显示,全球成年人中,超过6成存在某种影响睡眠的医学问题。
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大于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觉醒大于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时间减少(小于6小时)、日间功能障碍等。失眠包括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原发性失眠可细分为
心理生理性失眠,指过分关注睡眠而引起的一种原发性失眠。表现为持续相当长时间地对睡眠质量不满意,好发于中年时期,女性最为常见。
特发性失眠,又称起始于儿童期的失眠症、终身性失眠症,最早发现于婴儿或儿童期的失眠。
主观失眠症,患者坚信自己失眠,并能具体描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但医院检查显示睡眠时间与睡眠结构正常。
继发性失眠指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如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滥用药物、睡眠呼吸紊乱等。
失眠引发的危害不容小觑,不仅会影响到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会加重其他疾病的罹患概率。
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人体大约23点产生困意想睡觉,熬过12点睡意就过去了,长期熬夜,形成习惯也就令睡眠延迟。”
一些年轻人追求夜生活,一到晚上就兴奋,安排聚会、泡吧、看电影、上网等活动;同时,太晚进食、大吃大喝也会让肠胃处于工作状态,导致中枢神经兴奋。
人们长期把失眠归结于心理原因,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主要的原因,忽略了失眠的身体因素。失眠者往往是大脑神经某个区域长期兴奋,从而难以入眠。
二是情绪波动影响睡眠。“焦虑症、抑郁症约占神经科门诊量三分之一。一些人因头昏、头疼、心慌、腹胀等躯体症状来就诊,一诊断是焦虑症。”刘新通说。
此外,专家认为,外界睡眠环境不好,也会损害睡眠。人体在全黑、安静环境下会较好地分泌褪黑素,这是一种有效维持睡眠周期的激素。而大城市光污染严重,很多情况下,关上窗帘、不开灯也有光线透进来,这样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无疑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对失眠现象必须重视。而克服睡眠障碍,一是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入眠,可以起来看看书,有困意再躺下睡觉。
二是注意睡眠卫生。卧室要尽量安静、避光、温度适宜。可睡前泡脚,喝杯热牛奶,保持心情平静。“失眠症患者长期服用安定等镇静类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可考虑通过针灸等传统医疗方法抑制大脑兴奋神经,促进快速入眠。
三是养成生活习惯。“睡眠前不要喝咖啡、烈酒,不宜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看刺激神经的电影。有些人睡前爱上网或看微信,无论是内容还是光线的刺激,都会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