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搭桥,从最初16年总手术量不到300例,到技术与世界同步开展,水平世界一流,走过了34年历程。
冠状动脉搭桥术简称冠脉搭桥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金标准。
它通过移植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在冠状动脉上搭一个桥梁,让血液通过这个桥梁输送到心肌组织,从而绕开冠状动脉堵塞的部分。
■起步:艰难开始
世界上第一例冠脉搭桥术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比世界晚了六七年,应该说起步不算晚,但是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不仅政治气氛不利于外科学的发展,很多手术配套的硬件条件也非常差。没有很好的体外循环系统,心肌保护技术不完善,人工心肺、手术器械等质量较差,甚至根本找不到专用的器械,只能用其他科室里的器械作替代品。
政治上的压力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又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当时,全国只有几家医院可以开展冠脉搭桥手术,但由于条件不够成熟,死亡率一直在10%左右,患者对这种新兴的技术信不过,因此每年手术例数少得可怜。
■发展:技术与国际接轨
1995年之后,我国的冠脉搭桥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该项技术进入“七五”攻关项目后,在老一辈专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的冠脉搭桥术及其配套的麻醉、体外循环支持、心肌保护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一批在国外接受过专科训练的中青年专家回国效力,推动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
在这期间,我国冠脉搭桥的很多新技术开始与世界接轨。第一个标志是冠脉桥的动脉化在临床推广。在这以前,用作搭桥的血管主要是患者自身的静脉血管,而使用患者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等方面的效果远远优于静脉桥,乳动脉桥使用的推广大大改善了冠脉搭桥的治疗效果。第二个标志是几乎与世界同步发展起来的微创冠脉搭桥技术。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手术和小切口的冠脉搭桥手术,胸腔镜及机器人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统称为微创冠脉搭桥手术。微创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对手术者技术要求更高。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有一定的适应症,是对传统冠脉搭桥术的补充与提高。
除了手术技术飞速发展,手术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过去冠脉搭桥术注重的是手术台上是否成功,而随着技术发展和对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专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手术室外面的环节,包括心肌保护、围手术期处理甚至是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兼顾患者心脏氧供和氧耗的平衡,使手术越来越安全,远期效果越来越好。经过这个快速发展期,我国的冠脉搭桥术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完全可以和世界顶级的冠心病中心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