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主要凝血成份,通常会平均地分布在血液中。但是一旦机体某个部位发生出血现象时,血小板便会大量聚集并被激活进而形成血栓——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血小板激活后主要通过三个生理功能进行凝血:
(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聚集:血小板彼此地粘着,通常分两个时相。第一聚集相也叫可逆聚集相;第二聚集相也叫不可逆聚集相。参与物质包括ADP与血凝素。
(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血小板颗粒等细胞器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释放物质包括ADP、血栓素等。
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激活后上述三项功能几乎同时出现。其中有一关键性物质血栓素A2。血小板的半衰期只有7-9天。
二:缺血性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中风,英文名为stroke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又称脑卒中、脑中风,是指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成的脑功能损伤。
中风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是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结构。临床上80%的中风是由于脑缺血,其余的是由于出血。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四个类型:血栓性、栓塞性、系统性供血不足、静脉血栓。
本文仅以最常见的血栓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例
血栓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TXA2)、二磷酸腺昔(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而血凝素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
三:有血栓我们该怎么办
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血小板,血小板形成血栓的核心是——血凝素!血凝素是一种血管收缩剂和强有力的高血压剂,且可促进血小板凝集。当身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就会活化环氧合酶,使花生四烯酸大量转变为PGE2、 PGF2α 及血栓素等前列腺素。
所以:必须在整个过程中找准一个节点抑制血栓素的形成!
四:阿司匹林来了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来抑制血小板血栓素(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由于血小板内这些酶不可再合成,所以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还有其他抑制作用,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五:缺血性脑卒中的阿司匹林用药时间
知道了阿司匹林抗血栓的大致机理,然后要面对的就是具体的药物使用。
饭前服用?饭后服用?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最大的弊端在于对于胃具有强烈刺激性,正因此在用药时间上很多人首先关心是饭前还是饭后。
普通剂型:通常为了降低对胃的刺激性厂家会要求饭后服用
肠溶剂:该剂型对于胃部的刺激很小,并且肠溶剂其主要发挥作用的部位在肠道,所以饭前服用能够使药物快速进入肠道发挥作用。
早上?晚上?
认为晚上服用比早上服用好的理由是:晚上睡觉开始到次日晨这段时间,人体活动少,血液黏稠,血流减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血栓,所以晚上服用效果应该好一些。
认为早上服用比晚上服用好的理由是: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此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服用阿司匹林更合适。
实际上,从药效学上来说阿司匹林晚上服和早上服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其对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的抑制是不可逆的,抗血小板作用贯穿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血小板再生的周期要一周左右,阿司匹林抗凝作用与药动学并不一致。长期服用缓释制剂,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是相对恒定的,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该没有早晚服药疗效差距的问题。
所以,早晚吃药都没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