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肌梗死有全球定义和SCAI新定义。目前,根据临床实践和试验观察终点,两种定义都可采用。但是,由于两种定义判断冠脉血运重建后心肌梗死标准存在差异,因此观察临床疗效和研究结果时需加以说明采用了何种定义。更为重要的是,至今尚缺乏两种定义下介入术后心肌梗死的远期死亡率资料。
显然,在MI全球定义中,cTn是优先采用的检出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但是,应该指出,单纯cTn增高不足以诊断血运重建后MI。
目前国际上的新共识:“CK-MB”更受青睬
最近,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在《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以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方式,发布了“冠脉血运重建术后MI”新定义和诊断标准(图1)。以期替代既往提出来的“MI全球定义”
共识指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优于cTn的心脏生物标志物。与2007年和2012年提出来的MI全球定义相比,新标准要求诊断“有临床预后意义的MI”时CK-MB水平升高幅度更大,即冠脉血运重建术后48h内CK-MB水平升高≥10倍ULN;若无法获得基线CK-MB数值,需cTn水平升高≥70倍ULN。
共识主要作者、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oussa教授指出,“全球定义”的诊断阈值并无确凿的证据基础,也无研究证实cTn水平升高到相应阈值预示不良临床预后。他认为,全球定义高估了MI的真实发生率。目前,大多数证据支持用CK-MB定义MI而非cTn。共识强调,在诊断有临床预后意义的MI时,获得基线心脏生物标志物数据以及观察基线CK-MB或cTn水平升高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至关重要。
在同期述评中,MI全球定义工作组共同主席、新西兰奥克兰市属医院Harvey White教授指出,SCAI这一提议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因为cTn比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CK-MB检测和分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变异性,且CK-MB阈值存在性别差异。他认为,cTn仍优于CK-MB。此外,新定义忽略了心肌缺血症状,而这是诊断MI的基石。新定义采用的心脏生物标志物阈值太高,可能会漏诊很多PCI相关事件。此外,有关围手术期心肌坏死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和PCI复杂性的风险标志物或危险因素,目前仍不明确。因此,“新的围手术期MI定义有点随意”,尚不能取代MI全球定义。但他承认,两种定义都有存在价值,“有临床意义的MI”定义可用来权衡新药或新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评估医疗系统和临床医生医疗质量等。
中国专家建议:两种定义可“互补应用”
为了便于与国际同行交流和统一对冠脉血运重建治疗的评估标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经讨论决定,自2007年起原则上采用MI全球定义。显然,MI全球定义采用的血清cTn正常值(即使经2012年修订后)仍是随意选定。由于血清cTn水平正常值极低(0.04ng/L),因此采用MI全球定义后,临床PCI后M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使PCI手术操作和临床效果非常成功,但PCI后血清cTn水平仍达到MI诊断标准,增加PCI的“并发症”负担。这些情况无疑会影响临床试验的实际疗效评价,也有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有趣的是,这些用cTn水平增高来判断PCI后MI的患者,通常临床预后良好。
鉴于此,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当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选择性PCI手术成功时,大多数介入医生并不太关注血清cTn变化。同样,由于血清cTn测定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存在较大变异,因此中国ST段抬高型MI诊治指南和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指南均作了相关提醒。显然,最新开展的高敏cTn测定能否更好地提供PCI后MI诊断和临床预后信息,尚需深入研究。根据血清cTn水平诊断PCI或CABG术后MI对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价值也未明确。
尽管SCAI认为,新定义与全球定义相比更具有临床预后意义,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首先,新定义并未包括心肌缺血症状(>20min)。同时,MI患者预后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左室射血分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糖尿病、PCI成功与否、患者是否坚持循证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单纯血清生物标志物增高的4a型MI的预后重要性尚有争论。某些研究显示,仅PCI术前生物标志物水平增高影响预后,PCI术后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对预后作用不大。显然,共识应用cTn增高>70倍ULN诊断PCI后MI势必减少PCI术后不良事件检出率,有可能失去改善患者预后的机会。此外,当PCI术前生物标志物已增高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释放曲线可能与PCI缺血并发症的生物标志物释放曲线重叠,因此很难分辨。
同时,共识推荐应用CK-MB,但后者的变异较大(2-3倍),且正常人、不同性别者检测值也不同。由于CK-MB缺乏特异性,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误诊。为了明确其峰值以及PCI后MI诊断,需多次检测CK-MB,甚至需了解术前的稳定基础测值。显然,cTn是较CK-MB更敏感和特异的心肌细胞坏死标志物,早期即增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且可以检出CK-MB正常的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