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业内新闻

2013世界心脏病领域十大新闻

2014年01月03日 14:48:51

NO.1 调脂治疗新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关注最多的是AHA新版胆固醇指南,位列榜首。该系列指南自2008年着手制定,万众期待,拖延已久,而今终于发布。指南放弃了特定的降脂目标,强调风险评估以及采用有改善预后证据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该指南和新的风险评估工具均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NO.2 新型降LDL药物上演“帽子戏法”

三个独立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PCSK9抑制剂AMG145与安慰剂或依折麦布(ezetimibe)相比,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而无显著不良反应。这三项研究分别是RUTHERFORD研究、LAPLACE-TIMI 57研究和MENDEL研究。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存在不良反应;而非他汀类降脂药目前缺乏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证据。如果长期研究证实AMG145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获益(硬终点),该药将成为高危患者的降脂新选择,包括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C未达标患者、不能耐受他汀患者及Lp(a)明显升高者。

NO.3 PFO封堵试验的不确定性结果

在PFO封堵以防止不明原因卒中的复发方面,两项新研究未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两项研究为PC试验和RESPECT试验(Amplatzer PFO封堵器)。PC试验在29个欧洲研究中心纳入414例发生不明原因卒中/TIA的PFO患者,平均年龄4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主要终点为复合终点(死亡、非致命卒中/TIA及外周血管栓塞);结果显示,封堵组主要终点为3.5%,药物组为5.2%,HR为0.63(95%CI:0.24-1.62,P=0.34)。RESPECT试验在美国和加拿大69个中心纳入980例270天内发生不明原因卒中的PFO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主要终点为复合终点(致命/非致命卒中、早期死亡-随机后45天内死亡);结果显示,封堵组主要终点为0.66/100人?年,药物组为1.38/100人?年,HR为0.49(95%CI:0.22–1.11,P=0.08);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分析,两组主要终点分别为0.46/100人?年和1.30/100人?年,HR为0.37(95%CI:0.14–0.96,P= 0.007)。RESPECT试验提供了单个患者分析,封堵术的支持者和质疑者对该研究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而PC研究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基于上述研究,不足以主张对原因不明卒中患者常规进行PFO封堵,对于这一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NO.4 治疗肾动脉狭窄:放弃支架

CORAL试验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和高血压患者中,临床结果显示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不比单独药物治疗好;所有亚组患者均未受益于支架植入术,包括严重狭窄的患者。

NO.5 非梗死相关动脉预防性PCI改善STEMI患者预后

心肌梗死预防性血管成形术(PRAMI)试验显示,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额外进行预防性血管成形术,预后明显优于只进行梗塞动脉PCI,可降低65%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那么,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预防性PCI是否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呢,我们期待进一步研究。

NO.6 CRT不能改善窄QRS波心衰患者预后

EchoCRT研究纳入115 个中心809例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的心衰患者,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35%,QRS波时限<130 ms,超声心动图(Echo)显示左室不同步。所有患者置入起搏器,随机选择CRT开启或关闭,平均随访19.4个月。主要疗效终点为任何原因所致死亡或因心衰恶化首次入院。结果显示,CRT组(404例)和对照组(405例)分别有116例和102例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28.7%对25.2%,风险比(HR)=1.20,P=0.15],死亡患者为45例和26例(11.1%对6.4%,HR=1.81,95%CI 1.11~2.93,P=0.02)。由EchoCRT研究可见,对窄QRS波(<130 ms)心衰患者,即使有机械不同步,CRT也不能减少死亡或因心衰再入院的发生,还可能增加死亡率。

NO.7 机械瓣膜患者使用达比加群研究结果令人失望

达比加群用于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抗凝研究(RE-ALIGN)由于未达到预期结果已于2012年终止,在2013年ESC会议上公布了该研究的结果,在口服达比加群治疗后,9名(5%)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或原因未明的卒中,7名(4%)患者出现大出血,5名(3%)出现无症状瓣膜栓塞,但口服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仅有2名(2%)有大出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大出血的患者均有心包出血。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而言,达比加群并不能替代华法林。

NO.8 房颤,心律控制还是心率控制?

房颤的处理策略是心血管病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上述问题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而房颤的患病率却在持续增长。对于有症状的房颤患者,更多的证据支持心律控制策略。然而,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房颤患者,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AFFIRM试验是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比较了控制心室率与维持窦性心律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总体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节律控制组死亡病例较心率控制组有增加趋势,预设亚组显示,年龄<65岁和充血性心衰者,控制节律更优,冠心病、无充血性心衰或年龄>65岁的患者,控制心率,死亡率有显著下降,其余亚组未能显示两组病人间存在差异,或仅显示控制心率较好的趋势;对于房颤患者心律控制策略较心率控制策略的卒中和TIA发生率更低,多变量分析后仍有差异。但这不是一项随机试验,因此,从总体上看两种治疗策略各有优势,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NO.9 达比加群长期治疗效果佳

在心房颤动(AF)患者RE-LY扩展试验(RELY-ABLE研究)中,5851例患者继续接受额外2.3年的达比加群治疗,剂量与主研究时间相同。数据显示,长期使用达比加群者卒中和大出血率均较低,结果与RE-LY试验主要研究时期一致;在RE-LY研究中达比加群150和110mg组每年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2%和2.87%,而在RELY-ABLE研究中则为3.74%和2.99%;在RELY-ABLE研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每年0.14%,心肌梗死率也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低于每年0.71%,结果与RE-LY研究非常相似。

RELY-ABLE研究未设对照组,因此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长期注册研究。GLORIA-AF注册研究,拟纳入48000例新诊断的非瓣膜性房颤,预计在2020年8月完成。

NO.10 心衰患者使用达贝泊汀α改善贫血:不但无益,还可能有害

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增加相关。但一项研究显示,患者应用达贝泊汀α(促进红细胞生成)治疗贫血并不能改善临床结局。RED-HF试验是一项国际随机双盲试验,共纳入2278名伴有贫血(血红蛋白9.0-12.0g/dl)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达贝泊汀α组或安慰剂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因心力衰竭加重而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中位随访28个月,结果显示,两组主要终点无显著差异,总死亡率相似。促红细胞生成素达贝泊汀α(darbepoetin Alfa)治疗贫血性心脏衰竭未产生任何临床意义上的改善,反而显著性增加缺血性卒中和血栓形成事件。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