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纳入809例患者的国际随机研究显示,在QRS间期<130毫秒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比未接受该治疗者增加1倍以上。这项研究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苏黎世大学的Johannes Holzmeister博士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报告称,启动CRT功能的患者在主要疗效终点(全因死亡或首次因心力衰竭加重而住院)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关闭CRT功能的患者。不仅如此,在平均19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启动CRT功能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比对照组升高了近5%(相对增加80%),心血管死亡率也升高了5%(相对增加1倍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印第安纳大学的电生理专家Douglas P. Zipes博士评论指出:“这是对‘CRT用于QRS仅轻度延长的患者’这一做法的致命一击。”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的现行建议【2013 ACCF/AHA 心力衰竭管理指南】仅明确支持对QRS间期≥150毫秒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CRT,并声称CRT对于纽约心脏协会(NYHA) Ⅱ~Ⅳ级心力衰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和QRS间期介于120~149毫秒的患者可能有用。ESC的建议则更加宽松,推荐将CRT用于窦性心律、QRS间期≥120毫秒、QRS波呈现LBBB形态、射血分数≥35%且预期可保持良好功能状态超过1年的患者。
ESC还建议,对于QRS间期≥150毫秒的患者,无论其QRS形态如何,都应当考虑实施CRT。
似乎已经有很多QRS间期较短的患者接受了CRT治疗。Holzmeister博士在报告中引用了2008~2009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对全欧洲CRT患者的调查数据:在使用CRT装置的欧洲患者中,9%的QRS间期<120毫秒,另有10%的QRS间期介于120~129毫秒。
英国赫尔大学的心力衰竭专家John G.F. Cleland博士评论指出,有相当多的QRS间期介于120~129毫秒的患者仍在接受CRT治疗,而数据提示该治疗应当被视为“最后的手段”。尽管当前的学会建议支持对经过选择的QRS间期介于120~149毫秒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CRT,但很多专家认为需要为这一领域设定新的QRS标准。
“我认为CRT置入术的切点应当是150毫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电生理专家Gordon F. Tomaselli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QRS间期不足150毫秒的患者,尤其是在没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很可能不应当接受CRT,除非还存在其他的特殊情况。”
德国柏林Charitè医院的Stefan D. Anker博士评论指出:“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我们不应当对QRS间期<130毫秒的心力衰竭患者使用CRT装置。我认为对QRS间期介于130~149毫秒的患者使用CRT仍存在不确定性,还需要更多来自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只有对QRS间期≥150毫秒的患者是明确应当使用CRT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心脏再同步治疗(EchoCRT)研究将809例QRS间期<130毫秒、左心室射血分数≤35%且符合左心室不同步超声心动图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置入了CRT装置,其中404例患者的装置处于开动状态。这项研究从2008年8月份开始,招募工作截止于2013年3月13日,停止招募的原因是该治疗无益和可能有害。
专家点评:EchoCRT证实了CRT的危险性
EchoCRT的结果与我们近期针对5项由美敦力资助的试验中3,782例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非常一致。结果显示,QRS间期是CRT对并发症和死亡率影响的强预测因素。
这项meta分析的结果证实,CRT对有轻~重度心力衰竭症状、窦性心律且QRS间期≥140毫秒的患者是有益的,对于这些患者而言,CRT是标准治疗。结果还显示,在QRS间期缩短至140毫秒以下后,CRT的获益减少。QRS间期介于130~139毫秒的患者属于一个灰色地带。假如他们需要除颤器,置入CRT装置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不打算置入任何装置,那么继续尝试药物治疗很可能是比CRT更好的选择。
我会避免对QRS间期<130毫秒的患者进行CRT,现在EchoCRT的结果显示出了CRT对此类患者有害的证据。在QRS间期介于120~129毫秒的患者中,很多已开始使用CRT装置,尽管获益的几率很低。这可能是一种最后的治疗手段,只有当你用尽了所有其他办法都不奏效时才能用它。
这项meta分析还显示出,QRS间期是CRT结局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QRS形态——不论是否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并不是与QRS间期相关的显著因素。EchoCRT结果还显示,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左心室不同步性时并不能识别出可从CRT中获益的窄QRS间期亚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