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对人们健康危害甚大,是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可大大延缓其发展的速度,并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如果出现以下信号,建议及时就医。
胸闷胸痛:当患者身体处于劳累或是紧张状态时,可出现胸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心前区闷痛或者紧缩样疼痛,疼痛可能会放射至颈部、手臂或背部,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在休息后可缓解。
突然眩晕: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站立不稳,这些症状一般会在几秒钟内消失,有些患者还可能会因为眩晕出现摔跤的情况。
短暂的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麻木、无力、感觉异常。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
烦躁、失眠: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多、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耳鸣、耳聋:一般耳鸣、耳聋等症状会在循环系统未有症状表现之前发生。因为一旦动脉硬化发生,内耳血液供应会因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而缺血。频频发作预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
判断能力低下:常表现为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想象力降低,处理问题不果断,往往要靠别人协助处理,对突然出现的生活琐事表现惊慌和忧虑。
在传统认知中,血管疾病都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是因为很多隐患都在年轻时候埋下了伏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方式:经常熬夜、过度劳累、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都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2、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指标没有控制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3、肥胖:有研究表明,在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男性和15%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是因肥胖导致。
4、情绪因素:年轻人由于工作或学习的压力较大,导致经常出现焦虑、抑郁、激动等不良情绪,这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5、其他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青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男性,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
由此看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大、中型动脉的结果,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因而人们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血管保护,重视健康积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40岁以上人群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憋气等症状,应在病情未发作前马上含服4~6粒速效救心丸,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一旦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立即舌下含服(最好嚼碎)15粒速效救心丸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