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测血压本身的强烈反应,可导致血压升高,可被误诊为高血压并进行不必要的治疗,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在HARVEST研究中,1/5的患者在基线血压测量后出现诊室血压持续下降(正常血压),上述情况在11年后仍可出现。Lucio Mos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基线动态血压监测对识别上述患者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由于自发的持续性血压下降,很大一部分中青年1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其实是不必要的。即使考虑到初始诊所血压下降,基线白大衣高血压仍是日后患者血压持续下降的重要预测因素。
研究概要
本研究在纳入了1104例1期高血压患者(平均33±9岁,其中女性291例,血压取6次测量值平均值),这些患者满足至少3个月未行降压治疗,且随访数据完整的条件。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了定期访视,并给予药物治疗以外的建议。如果患者达到目前指南提出的药物治疗标准则开始药物治疗(高血压组,n=890例)。
研究结果显示,正常血压组患者(214例)的血压在随访第1年内明显下降,从142±11/91±6 mmHg下降至135±10/85±8 mmHg,此后血压进一步下降,在随访第11年时血压达到128±7/83±5mmHg。此外,在随访期间内,正常血压患者比高血压患者的心率下降更明显(2.0±1.1次/min,P<0.001)。
研究者根据患者基线24h动态血压水平定义白大衣高血压(WCH)。相比于高血压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正常血压组中更多见(34.6% vs. 18.9%,P<0.001)。若根据患者夜间血压情况定义白大衣高血压,上述数值分别为43.5%及25.0%(P<0.001)。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基线办公室血压收缩压(P=0.001)及舒张压(P<0.001)更低,但在年龄、心率及性别比例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应用经性别及年龄校正过的涵盖随访6月后基线诊室血压下降因素(P=0.008)的Cox风险回归模型,白大衣高血压(P<0.001)是患者未来血压正常的显著预测因素(HR 1.36; 95%CI 1.13-1.63)。当根据夜间血压情况来定义白大衣高血压时该模型拟合程度可更好(Akaike信息准则差异=2.10)。
研究显示,由于自发的持续血压下降,很大一部分中青年1期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是不必要的。即使考虑到初始诊所血压下降,基线白大衣高血压仍是日后患者血压持续下降的重要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