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业内新闻

亚洲房颤患者更应重视抗凝药的临床应用

2013年09月29日 15:30:02

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RE-LY研究是一项房颤转归的里程碑式研究。其结果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具有相似甚至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150 mg bid显著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风险35%。

近期,RE-LY?研究发布了最新的亚洲人群亚组分析,其结果显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亚洲房颤患者与非亚洲患者相比,处于治疗范围内的时间更短 (平均为 55% vs 66%),且更多为抗凝不足,这就使得亚洲患者伴有更高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风险。而且,与非亚洲患者相比,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亚洲患者的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高出两倍之多 (HR 2.4, 95% CI 1.3-4.7; p<0.05)。

该亚组分析还进一步证实了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为亚洲房颤患者的疾病管理带来的明显收益。在该患者亚组中,达比加群酯(150 mg)可带来相较华法林的持续性的疗效优势。达比加群酯(150mg)不仅被证实可更明显地降低大出血和总体出血发生率,也可使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风险出现更大的降幅。

亚洲房颤患者人群庞大,而且患者人数仍在不断增多,仅在中国就有超过八百万人。据报道,在亚太地区每年有超过五百一十万人新发房颤相关性卒中,这一数字预计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明显增高。

Gregory Lip教授介绍说,地域和种族差异已被公认与治疗反应的差异有关,最终还可影响患者的临床结果。此项亚组分析在10个亚洲国家共纳入了 2,782名AF患者,后者约占RE-LY?研究的18113名受试者人数的15%。来自此项亚组分析的关键性结果包括:

主要终点获益一致:达比加群酯150mg bid的治疗在亚洲人群和非亚洲人群中的疗效具有一致性,与华法林相比可显著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SE)的风险 (亚洲患者的卒中/SE年发生率在达比加群酯150 mg bid治疗组为1.39% ,在达比加群酯110 mg bid治疗组为 2.50%,在华法林治疗组则高达3.06%)。

主要安全性终点,亚洲人群的大出血发生风险更低:在亚洲人群中,两种剂量方案的达比加群酯 (150 mg和110 mg bid)相较华法林治疗均显著降低大出血事件年发生率达43%(达比加群酯150 mg bid治疗组为2.17%,达比加群酯110 mg bid治疗组为 2.22%,华法林治疗组为3.82% )。而且达比加群酯150 mg bid的大出血风险与华法林相比较,在亚洲人群和非亚洲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P=0.008),提示在亚洲人群中达比加群酯150mg的大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好(与非亚洲人群相比)。

亚洲人群的总体出血风险更低:与华法林相比,两种剂量方案的达比加群酯均显著降低总体出血发生率,且在亚洲患者中降低幅度更加显著:

达比加群酯110mgbid与华法林相比,在亚洲人群中显著降低总体出血风险达52%,而在非亚洲人群中仅为15%。

达比加群酯150mgbid与华法林相比,在亚洲人群中显著降低总体出血风险达40%,而在非亚洲人群中两组无显著差异。

“RE-LY?研究的最新亚组分析再次证实了达比加群酯在亚洲人群中应用于房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Gregory Lip教授指出,目前欧美各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不同,达比加群酯可提供更为有效的、可预测的、稳定的抗凝效果,同时较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无食物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使用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由于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疗效有限,其在新指南中的推荐进一步降低,仅当患者拒绝使用任何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时,才考虑给予阿司匹林。

Gregory Lip教授最后表示,“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改变了我们房颤卒中预防的方法,欧洲心脏病协会《2012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中已经将达比加群酯等新型抗凝药列入首选口服抗凝药物,期待这些药物也能够尽早让中国的患者受益。”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