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适能(fitness)水平高且心脏代谢谱健康的肥胖者中,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风险低于代谢不健康的肥胖者。事实上,研究者证明了代谢健康但肥胖的个体与心肺适能且体重正常的个体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相等。
研究显示如果适当地考虑适能,并且使用准确的肥胖指标,则代谢健康但肥胖表型是一种良性疾病,死亡率和患病率的预后优于代谢异常的肥胖者(风险低30%~50%)。
研究者将代谢健康但肥胖的受试者标记为“有趣的”人群,他们将肥胖但代谢健康者与代谢肥胖但体重正常者区分开来。“瘦-胖”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正常,但有胰岛素抵抗趋势,易患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和冠心病前期四组。在代谢健康但肥胖的患者中,心肺适能被认为在使较胖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前期风险保持较低方面起了作用,并且部分解释了他们的心血管风险特征为何更健康。
最新一项研究“肥胖和适能”现象包括通过在平板踏车上进行最大运动耐受试验对适能进行评估,以及对43265名参与有氧运动中心纵向研究(ACLS)的成人的体脂百分率进行评估。如果个体没有或只有一种代谢综合征的成分,则被认为代谢健康。根据BMI和体脂百分率标准,13.1%和29.7%的受试者被认为肥胖。在这些肥胖者中,30.8%基于BMI的肥胖受试者和46.3%基于体脂百分数的肥胖受试者为代谢健康者。评估死亡率转归的中位随访期为14.3年,评估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转归的中位随访期为7.9年。
总体上,代谢健康但肥胖的个体基线适能水平高于代谢异常的肥胖受试者(两种肥胖的定义均是如此)。与代谢异常的肥胖受试者相比,代谢健康但肥胖的个体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率均较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体重的个体相比,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相似。